9岁女孩至今未醒!19名孩子接连身亡!TA是儿童的"第一杀手"!
来源:tzyx8888 发布时间:2018-11-03 09:00:02
![]()
台州医讯 微信号:TZYX8888
![]()
前天,杭州城北万家星城小区一名9岁的小女孩在小区游泳池游泳时溺水了。据记者了解,女孩还处于深度昏迷状态,无自主呼吸。
![]()
![]()
事发游泳池
事件链接 万家星城小区的游泳池分浅水区(0.8米-0.9米深)与深水区(1.5米深),用漂浮物隔开。事件发生当时,游泳池边上有4名救生员在现场。该名小女孩套着游泳圈从漂浮物下游了过去,被救生员第一时间发现,劝回了浅水区。
半小时后,当救生员再看小姑娘的时候,发现游泳圈里并没有人,她已经呈潜水状态漂浮着,慢慢沉下去,救生员立刻将其救了上来。
![]()
![]()
截至救护车赶到,救生员一直在给孩子做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。
再让我们来看一组令人痛心的数据——
据媒体报道,在最近54天里,仅河南省就已有19名青少年因溺水身亡。
![]()
●6月25日,三门峡17岁男孩在水库内游泳溺亡
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,17岁男孩赵某和同伴到常卯水库内夜游,“他就不会游泳,刚开始学,下水时候还带了一个游泳圈。”同伴说,赵某下水后,他留在岸边玩手机。等他再次抬头时,发现水面上已没有赵某人影,急忙报了警,救援人员赶到后连夜打捞,11小时候才找到遗体。
![]()
●6月24日,周口4名少年结伴游泳全部溺亡
4名少年结伴到沙颍河周口大道游玩时全部溺亡,其中一对还是双胞胎。据了解,有的孩子上初中,有的甚至还在上小学。
●6月19日,许昌3名男孩湖在边玩耍溺亡
●6月18日,漯河一少年下河洗澡时不幸溺亡
●6月10日,三门峡14岁男孩在水库内游泳溺亡
●6月9日,驻马店男孩水塘边落水溺亡
●5月2日,南阳两个8岁孩子落水
●6月19日,南阳14岁男孩白河内游泳溺亡。
●6月18日,平顶山12岁男孩河边玩耍,滑入采砂坑溺亡。
●6月18日,许昌2名男孩水坑里游泳溺亡,都只有10岁。
●6月17日,南阳16岁少年白河内游泳溺亡。
每年约2万名儿童死于溺水!
,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,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名,同期死于交通事故的儿童为3000多名。
第一步 防患于未然
你应该告诉孩子这些!
不要到池塘、河边洗手、捡物品▽
![]()
不要在喷泉、河边逗留聊天、泡脚▽
![]()
不要和同伴结伴去河里抓鱼虾、蝌蚪▽
![]()
不私自结伴去人工湖、水区工程等危险的区域游泳▽
![]()
遇到同伴溺水,不要手拉手施救,而要及时呼救并拨打110▽
![]()
![]()
另外,在泳池游泳,也有安全隐患!
▶孩子不要轻易跨越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界限。
有些孩子刚学会游泳,在浅水区游得比较好,但出于好奇和冒险的心态,就进入深水区。水位升高,一下没上孩子的嘴巴,这时孩子很容易紧张,很多孩子都是在体力不支、沉默的状态下出现溺水。
▶不要过分依赖救生圈。
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会游,但是套着救生圈就不会发生危险,可是,救生圈沾水就比较滑,孩子反而不容易抓住救生圈,或从救生圈里掉出来。
第二步 正确施救
最近有张图片很火,一个溺水的孩子被人倒背着跑,一些人在转发的时候还写上:“看到的请复制下去,小朋友只要溺水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救活!”
![]()
每到夏季这个倒背溺水儿童的图片和相关文章就疯狂刷屏,说此法能救人,而实际是,此法无效且有害。
![]()
让我们转换成动图来看一看——
![]()
像这样跑的话,救不了命,还要送命……
遭遇溺水后如何正确急救
1、清醒,有呼吸有脉搏:呼叫120,陪伴,保暖,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。
2、昏迷(呼叫无反应),有呼吸有脉搏:呼叫120,清理口鼻异物,稳定侧卧位,等待救援人员。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,必要时心肺复苏。
3、昏迷,无呼吸有脉搏:类似“假死”状态,患者喉痉挛,无呼吸,脉搏微弱濒临停止,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、人工呼吸,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。恢复呼吸后,可侧卧位,等待救援人员。
4、昏迷,无呼吸无脉搏:即刻清理口鼻异物,开放气道、人工呼吸、胸外按压,即采用传统的A-B-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。切记同时呼叫120,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。
![]()
溺水急救最该做的是心肺复苏
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弋主任认为:“这种视频可能会耽误最为宝贵的抢救时间,一旦错过黄金抢救期(心跳呼吸骤停后的4~6分钟),溺水者就真的没有机会了。”
倒背着孩子跳可能会让人吐出一些水,但这些水来自胃而不是肺,不会对溺水窒息者有明显帮助。
如果溺水时间短,患者往往神志尚清,心跳呼吸都在,能自行吐出胃内的水;反之,如果情况严重(呼吸心跳停止),当务之急是供氧,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只有心跳和呼吸恢复,人体才能自主供氧。
所以,针对溺水者,第一时间要做的是进行心肺复苏,而不是倒背着跳动控水。相反,控水过程可能导致胃内容物排出,会增加误吸风险,增加死亡率。
![]()
不同程度的溺水者施救方法也不一样。如果是有呼吸有脉搏的,可以先拨打120,然后清理口鼻异物,最好保持侧卧位等待救援。如果情况恶化出现呼吸停止,施救者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,待恢复呼吸后等待救援人员。
“如果这样做还不行,那就必须采用胸外按压的方式。”王主任说,目前推荐的做法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,再进行胸外按压30次(频率:100次/分钟),然后2次人工呼吸+30次胸外按压,并以2次/30次的形式重复。
“大部分心脏骤停都是心源性的,此时患者体内尚有充足氧合,这和溺水者完全不同。”王弋解释说,单纯的胸外按压不适用于溺水心脏骤停者,必须同时辅助以人工呼吸。
控水法明显增加死亡率
现在循证医学已经明确,控水拖延复苏,加重误吸,明显增加死亡率。另外,随着现代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、胸外按压、电除颤三大技术的建立,控水法早已被摒弃。
![]()
![]()
实际上,无论哪种控水方式,控水法控出的基本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,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。反而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,肺内水会吸收入循环,从而改善肺氧合能力。
这些急救误区你一定要知道
误区一: 心肺复苏时,一定要做人工呼吸吗?
心肺复苏的要求是,30次按压(15-18秒)2次人工呼吸。做心肺复苏时,胸外按压所使用的时间达到60%以上才算达标,按压时间越长,救回来的概率越高。
大部分成人患者,心脏骤停主要是心脏原因引起的,要救人就得想方设法让心脏重新跳起来。胸外按压,是用外力来帮助心脏跳动,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;做人工呼吸,势必要中断按压,按压一停,血流灌注又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
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人工通气(小于10秒),建议还是只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,不要进行人工通气。
![]()
误区二: 患者有喘息时以为人还有气,延误了心肺复苏
患者十几秒出一口气,这种呼吸不正常。出现短促吸气并伴有长时间停止的情况,这种呼吸叫喘息,是心跳停止时常见的一种呼吸形态,需要立即心肺复苏。
误区三: 按压部位找不到,教条式地认为是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
事实上,,也就是胸骨的下半段,垂直于胸骨进行按压。
误区四: 胸外按压太用力会不会把伤者的肋骨压断?
其实,对大部分人来说,要担心的是压的深度不够,而不是压得太深。发生心跳骤停,救治生命是最主要的,而不是担心其并发症。
胸外按压是非常累的一件事,普通人大概五六分钟就累了,要按下5厘米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误区五: 按了一会儿就停下来,看看是不是有气了
一旦确定患者心跳呼吸骤停,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评估,多余的动作都是浪费时间。一边按压一边观察反应,而不是停下心肺复苏,凑到鼻子上看看,再搭搭脉搏。
按到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?有4种情况:
1、自动除颤器(AED)到位分析时停止按压;
2、专业医务人员到达;
3、病人手脚动了;
4、累了,更换人员。
综合自:浙江在线健康网,已获授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违规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投稿邮箱:2976591423@qq.com
![]()
台州医讯 微信号:TZYX8888
前天,杭州城北万家星城小区一名9岁的小女孩在小区游泳池游泳时溺水了。据记者了解,女孩还处于深度昏迷状态,无自主呼吸。
事发游泳池
万家星城小区的游泳池分浅水区(0.8米-0.9米深)与深水区(1.5米深),用漂浮物隔开。事件发生当时,游泳池边上有4名救生员在现场。该名小女孩套着游泳圈从漂浮物下游了过去,被救生员第一时间发现,劝回了浅水区。
半小时后,当救生员再看小姑娘的时候,发现游泳圈里并没有人,她已经呈潜水状态漂浮着,慢慢沉下去,救生员立刻将其救了上来。
截至救护车赶到,救生员一直在给孩子做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。
再让我们来看一组令人痛心的数据——
据媒体报道,在最近54天里,仅河南省就已有19名青少年因溺水身亡。
●6月25日,三门峡17岁男孩在水库内游泳溺亡
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,17岁男孩赵某和同伴到常卯水库内夜游,“他就不会游泳,刚开始学,下水时候还带了一个游泳圈。”同伴说,赵某下水后,他留在岸边玩手机。等他再次抬头时,发现水面上已没有赵某人影,急忙报了警,救援人员赶到后连夜打捞,11小时候才找到遗体。
●6月24日,周口4名少年结伴游泳全部溺亡
4名少年结伴到沙颍河周口大道游玩时全部溺亡,其中一对还是双胞胎。据了解,有的孩子上初中,有的甚至还在上小学。
●6月19日,许昌3名男孩湖在边玩耍溺亡
●6月18日,漯河一少年下河洗澡时不幸溺亡
●6月10日,三门峡14岁男孩在水库内游泳溺亡
●6月9日,驻马店男孩水塘边落水溺亡
●5月2日,南阳两个8岁孩子落水
●6月19日,南阳14岁男孩白河内游泳溺亡。
●6月18日,平顶山12岁男孩河边玩耍,滑入采砂坑溺亡。
●6月18日,许昌2名男孩水坑里游泳溺亡,都只有10岁。
●6月17日,南阳16岁少年白河内游泳溺亡。
,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,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名,同期死于交通事故的儿童为3000多名。
你应该告诉孩子这些!
不要到池塘、河边洗手、捡物品▽
不要在喷泉、河边逗留聊天、泡脚▽
不要和同伴结伴去河里抓鱼虾、蝌蚪▽
不私自结伴去人工湖、水区工程等危险的区域游泳▽
遇到同伴溺水,不要手拉手施救,而要及时呼救并拨打110▽
另外,在泳池游泳,也有安全隐患!
▶孩子不要轻易跨越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界限。
有些孩子刚学会游泳,在浅水区游得比较好,但出于好奇和冒险的心态,就进入深水区。水位升高,一下没上孩子的嘴巴,这时孩子很容易紧张,很多孩子都是在体力不支、沉默的状态下出现溺水。
▶不要过分依赖救生圈。
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会游,但是套着救生圈就不会发生危险,可是,救生圈沾水就比较滑,孩子反而不容易抓住救生圈,或从救生圈里掉出来。
最近有张图片很火,一个溺水的孩子被人倒背着跑,一些人在转发的时候还写上:“看到的请复制下去,小朋友只要溺水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救活!”
每到夏季这个倒背溺水儿童的图片和相关文章就疯狂刷屏,说此法能救人,而实际是,此法无效且有害。
让我们转换成动图来看一看——
像这样跑的话,救不了命,还要送命……
1、清醒,有呼吸有脉搏:呼叫120,陪伴,保暖,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。
2、昏迷(呼叫无反应),有呼吸有脉搏:呼叫120,清理口鼻异物,稳定侧卧位,等待救援人员。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,必要时心肺复苏。
3、昏迷,无呼吸有脉搏:类似“假死”状态,患者喉痉挛,无呼吸,脉搏微弱濒临停止,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、人工呼吸,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。恢复呼吸后,可侧卧位,等待救援人员。
4、昏迷,无呼吸无脉搏:即刻清理口鼻异物,开放气道、人工呼吸、胸外按压,即采用传统的A-B-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。切记同时呼叫120,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。
溺水急救最该做的是心肺复苏
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弋主任认为:“这种视频可能会耽误最为宝贵的抢救时间,一旦错过黄金抢救期(心跳呼吸骤停后的4~6分钟),溺水者就真的没有机会了。”
倒背着孩子跳可能会让人吐出一些水,但这些水来自胃而不是肺,不会对溺水窒息者有明显帮助。
如果溺水时间短,患者往往神志尚清,心跳呼吸都在,能自行吐出胃内的水;反之,如果情况严重(呼吸心跳停止),当务之急是供氧,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只有心跳和呼吸恢复,人体才能自主供氧。
所以,针对溺水者,第一时间要做的是进行心肺复苏,而不是倒背着跳动控水。相反,控水过程可能导致胃内容物排出,会增加误吸风险,增加死亡率。
不同程度的溺水者施救方法也不一样。如果是有呼吸有脉搏的,可以先拨打120,然后清理口鼻异物,最好保持侧卧位等待救援。如果情况恶化出现呼吸停止,施救者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,待恢复呼吸后等待救援人员。
“如果这样做还不行,那就必须采用胸外按压的方式。”王主任说,目前推荐的做法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,再进行胸外按压30次(频率:100次/分钟),然后2次人工呼吸+30次胸外按压,并以2次/30次的形式重复。
“大部分心脏骤停都是心源性的,此时患者体内尚有充足氧合,这和溺水者完全不同。”王弋解释说,单纯的胸外按压不适用于溺水心脏骤停者,必须同时辅助以人工呼吸。
控水法明显增加死亡率
现在循证医学已经明确,控水拖延复苏,加重误吸,明显增加死亡率。另外,随着现代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、胸外按压、电除颤三大技术的建立,控水法早已被摒弃。
实际上,无论哪种控水方式,控水法控出的基本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,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。反而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,肺内水会吸收入循环,从而改善肺氧合能力。
误区一: 心肺复苏时,一定要做人工呼吸吗?
心肺复苏的要求是,30次按压(15-18秒)2次人工呼吸。做心肺复苏时,胸外按压所使用的时间达到60%以上才算达标,按压时间越长,救回来的概率越高。
大部分成人患者,心脏骤停主要是心脏原因引起的,要救人就得想方设法让心脏重新跳起来。胸外按压,是用外力来帮助心脏跳动,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;做人工呼吸,势必要中断按压,按压一停,血流灌注又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
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人工通气(小于10秒),建议还是只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,不要进行人工通气。
误区二: 患者有喘息时以为人还有气,延误了心肺复苏
患者十几秒出一口气,这种呼吸不正常。出现短促吸气并伴有长时间停止的情况,这种呼吸叫喘息,是心跳停止时常见的一种呼吸形态,需要立即心肺复苏。
误区三: 按压部位找不到,教条式地认为是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
事实上,,也就是胸骨的下半段,垂直于胸骨进行按压。
误区四: 胸外按压太用力会不会把伤者的肋骨压断?
其实,对大部分人来说,要担心的是压的深度不够,而不是压得太深。发生心跳骤停,救治生命是最主要的,而不是担心其并发症。
胸外按压是非常累的一件事,普通人大概五六分钟就累了,要按下5厘米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误区五: 按了一会儿就停下来,看看是不是有气了
一旦确定患者心跳呼吸骤停,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评估,多余的动作都是浪费时间。一边按压一边观察反应,而不是停下心肺复苏,凑到鼻子上看看,再搭搭脉搏。
按到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?有4种情况:
1、自动除颤器(AED)到位分析时停止按压;
2、专业医务人员到达;
3、病人手脚动了;
4、累了,更换人员。
综合自:浙江在线健康网,已获授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违规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
投稿邮箱:2976591423@qq.com